金属承重在我国先秦时期就被考据发现,对铜铁金银的使用在古代东方也有很多考证,但在建筑的营造层面,东方建筑留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木结构、砖砌、茅草屋这样充满田园意境的古朴形象,同时由于千年来东方含蓄的风格,导致科学技术发展得不那么快。东方建筑对金属的应用很长一段时期依然停留在铁构件的使用上,直到近代以来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掀起,文化传播将钢铁冶炼技术带到东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将建筑形式变得国际化,但东方建筑的固有思想犹存,不会因为建造材料的变化而改变,相反,东方建筑师对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也采取了更为东方化的诠释,相比西方粗犷的结构暴露,东方建筑师更希望做到结构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将结构消隐在整体建筑内。
东西方钢结构背景
◆ 钢结构在西方
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冶炼技术与建造技术的优化,钢铁资源得以开始应用,钢铁.开始被应用于桥梁工程。到了19世纪末,钢结构在建筑构造上得到了十足的应用。英国的水晶宫(图1)、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都是钢结构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但那时的社会观念较为落后,钢结构建筑发展缓慢,许多新建筑内部已使用钢框架,外部却冠冕堂皇地以石材伪装成古典样式。20世纪初,随着钢筋混凝土被广泛应用,对钢结构建筑的探索陷入停滞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技术、观念的改变,和对高度、跨度需求的共同影响下,钢结构重新得到发展。此后的40年里,大量钢结构建筑被建造起来。其间,.典型的是皮亚诺、罗杰斯设计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图2)与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同时在卡拉特拉瓦仿生学设计思想下诞生的里昂火车站(图3)无疑也是在钢结构参与建筑建造前提下实现的精妙构想。
西方的钢结构建筑很大程度上映射出西方的地域、语境以及文化,在钢结构参与建造的早期,钢结构往往在某种意义上是独立于建筑形式设计之外的,水晶宫平稳、装重的形态,对称的平面,让人不禁回想起古典建筑的拱券和柱廊。随着建筑学理论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以及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萌生更加注重钢结构在建筑中的理念表达,钢结构不再只是藏于砖墙背后的构架,而是有机地组成了建筑表达的一部分,赫尔佐格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交错的钢框架以及钢制的斜向楼梯成为了建筑的现代属性立面,实现了钢结构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 钢结构在东方
东方语境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东方建筑往往更加关注小体量的组合,注重意境的渲染,相对于西方理性的几何逻辑、布局构图,东方建筑似乎更加在意灵动的韵味。轻灵的四角飞檐、巨大恢宏的屋顶以及繁复的木结构,东方建筑给人一种更亲近生活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东方的地理气候环境、社会与血缘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东方建筑的木结构使用一方面是由于木材丰富,另外一方面受限于金属冶炼技术,还有对古朴原材料的向往,拥有着独特的时代性、文化性与地域性。
钢结构介入的时代同样也是西方建筑理论介入的时代,东方被迫接受对“功能”、“流线”的强调。现代主义思潮对功能的强调,对建筑工业化的强调仿佛与东方含蓄的建筑意境格格不入。随着越来越多西方建筑师在东方沃土上以西方语境对钢结构予以表达,东方建筑师意识到了东方语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建筑师着手追溯东方历史文化,提取出文化要素,抽象成为建筑语言。如图4中清明上河图中的东方建筑意象。
以上是天目机电设备为大家整理的钢结构时代下的东方建筑的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